崔永利,女,汉族,讲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古代史、丝绸之路文明等方向的研究和教学。主持及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甘肃省社科项目等4项。在《社会科学战线》《甘肃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
主持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仇池政权交往“四方”与入华各族整体“中华化”进程研究》,在研。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历史文化体现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及当代价值研究》,在研。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陇南新获资料与中古仇池山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结项。
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专项课题《长城文化资源价值挖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结项。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魏晋南北朝陇南交通》,结项。
参与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唐朝“村”制度与中国古代基层行政制度“西进化”历程研究》,在研。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唐朝“村”聚落形态与基层行政制度“西进化”历程研究》,结项。
论文:
《近30年国内有关吐蕃盟誓的新资料与新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3期。
《“国之大事”视域下甘肃古代疫情防控》,《甘肃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
《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光明日报》2023年6月28日。
《仇池山历史人文地理特征与氐杨政权时期的仇池山交通》,《金塔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 年。
《古代甘肃的防疫药物》,《甘肃日报》2022年9月8日。
《有关仇池山若干地理问题研究》,《丝绸之路》2022年第1期。
《“炳灵寺”得名臆谈》,《西夏学》2011年第1期。
参编著作:
《民以食为天—甘肃饮食民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获奖:
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研究生科研论文奖”。
西北师范大学“第五十四届专业实习工作优秀组织者”荣誉称号(2014年)。
甘肃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参与,2021年)
开设课程:
本科生课程《中国文化概论》等。
留学生课程《初级听力》《中国概况》《中国中亚关系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