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200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西北师范大学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自2009年开始招收外国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010年同时开始招收中国籍和外国籍学生攻读本专业学位。2012年,学校整合全校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和留学生教育教师队伍与教育资源,成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专门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目前已初步建成甘青宁新四省区唯一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硕-博”全系列、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已形成“语言教学-文化传播-实践应用”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
本学位点的目标定位是:向西为主、内外兼顾、深耕中亚、提质增效、特色发展。
(二)研究生情况介绍
本学位点目前共有在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144人,其中中国籍学生135人,外籍学生9人;2021年招收专业硕士51人,全部为中国学生。2022级已招收76名专业硕士,招生规模正逐步扩大并稳定发展。
2021年,申请学位的37名(1名外籍)毕业生均顺利获得学位,就业率97.22%。
(三)研究生导师情况
本学科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梯队结构和学缘关系合理。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博士21人,在读博士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四个一批”人才1人;近60%的教师具有海外汉语教学经历,其中4人曾担任苏丹喀土穆大学或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职务。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历来高度重视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 把培养、教育、发展、塑造人才作为学院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研究生学历高、科研任务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培养能够担当“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才。
1.学院党委全程且全面指导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院党委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工作全过程,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思考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研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院领导联系博士生党员”“党委委员联系硕士生”等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点制度。
2.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加强研究生管理
落实研究生导师思政教育“首要责任人”职责,积极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全面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和氛围,做好三全育人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质量人才;针对硕士研究生整班招生的特点,配齐研究生班主任,实行硕士研究生导师与班主任双重管理机制。
3.采取多种形式,推进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依托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激发青年学生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的热情,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鼓励研究生党支部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创造性、选择性地建设学习型、思想型、服务型、创新型、实践型党支部。我院目前有研究生党员56人,入党积极分子106人,占研究生比例的85% 。依托“三会一课”,研究生党员集体观看《长津湖》等红色电影、参观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瞻仰革命遗迹、观看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党史漫画展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了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注重人才培养的协同联动。采取分类培养、多元评价,从根本上帮助研究生树立远大志向,建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发展观。学院研究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各美其美,各有所长。历年来,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综合素质除了获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奖项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亦能斩获金奖。
4)通过研究生思政大讲堂系列讲座平台,邀请汉语国际教育业内外专家学者为研究生带来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提高思政教育的覆盖面,让全体研究生在课程思政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4.发挥研究生的学历优势,实现全体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与科学研究齐发展。
学院党委以“党建促科学研究、党建促人才培养”为思路,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在锤炼党性做表率、立足科研做贡献的引领作用,带领全体学生共同成为高尚科学精神的传承者、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创造者。
(二)校园文化建设
1.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类学生科研、文体、实践活动,形成“月月有活动、时时有创意”的风尚,营造积极向阳的学院文化氛围。
2021年4月20日,举办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经典颂百年华诞,青春向美好未来”中国诗词文化节,推选优秀节目《读中国》参加学校第十九届“丁香花开”中国诗词文化节,获得“优秀节目奖”。
6月,举办花语花“心”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引导中外学生感受插花艺术,寓情于花、借花怡情,让花草成为调节情绪的理疗师。
9月至12月,举办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第十届“从师(业)技能大赛”之钢笔字大赛、粉笔字大赛。
10月,成功举办甘肃省首届对外汉语教学模拟课堂大赛。我院学生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名,赵焕改团队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学院全年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包括“2021年阳光体育嘉年华”、2021年西北师大校运动会,中外学生联合编队参加袁敦礼杯学生男女混合排球赛,国际学生乒乓球友谊赛、毕业生足球友谊赛、暑期排球友谊赛,鼓励学生“走出网络、投身运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学院全年实施“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动员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交叉学科的融合与互动,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2021年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参加校级“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共成功立项9项,参与研究生36人,占立项人数的34%。
2.结合学院特色,打造品牌活动。
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来华留学生感知中国、感知甘肃的第二课堂,结合“留学甘肃•留学师大”系列活动,我院充分发挥中外学生联合开展活动的优势,共建文化育人氛围。中外学生联合参与,分别进行“实践”和“感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学生日常管理服务
2021年,学院进一步明确了“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安全教育为底线”的学生工作理念,健全和完善了学生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制度,夯实了学生工作的基础,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管理与服务的水平。
1.管理育人。
1)进一步落实并完善“院领导及教工党员联系班级”工作制度、“教师联系宿舍”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点制度。
教师不定期前往学生宿舍,掌握所联系寝室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督促营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督促学生文明言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2)严格请销假制度。
学生外出请假均需获得班主任(导师)、家长、辅导员、分管院领导批准。2021年共办理学生请销假540人次;建立学生外出离校管理群2个,由学生日报健康平安、辅导员登记管理。
3)重点关注学生重点帮扶。
积极关注学生变化,对重点关注学生重点帮扶。2021年,学院重点帮扶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研究生1人,面向全体教师募集爱心助学金;对暑期遭受特大暴雨灾害的河南等地学生给予关心慰问,申请临时困难资助3人。
2.心理育人。
在配合学校心理中心做好相关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符合学院学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方法,逐步形成了宿舍舍长——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五级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活动和讲座,达到宣传教育的成效。
1)根据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女生占比较多的特点,依托“5·25”心理健康节、“女生节”等节点,开展花语花“心”心理健康系列活动,针对女性情感问题、求职压力、性别差异等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定期邀请学校心理专业或心理工作专职老师,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报告与辅导。
2)在疫情防控期间,因学校处于封闭管理状态,学院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倡导开展有益身心的宿舍活动,班主任导师通过电话或视频与学生沟通交流、进行心理问题疏导,鼓励学生主动预约学校设立在公寓楼宇的心理健康工作室,为平稳度过封闭期奠定了基础。
3)重视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疫情爆发以来在校留学生两年多未回国的现状,在前期试点摸排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学校心理中心完成留校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并为每一位国际生建立心理档案,做到一人一册,问题学生心中有数。针对问题学生进行一一访谈,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为协同共建心理育人氛围提供有力保障。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本专业学位点培养方案以全国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为指导,经过三次修订,并制定本专业研究生《修读指南》,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制、学分要求、专业实习、课程设置、学位论文等方面细化了培养要求,全过程规范培养工作。现行培养方案为《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版)》,研究生具体培养规则依据该方案实施,方案规定中国籍学生需修满38学分、外籍学生需修满40学分。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本学位点课程建设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导向,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辅助、实践训练及方法为重点的课程体系。代表性课程见下表:
序号 | 课程 名称 | 主讲 教师 | 学分 | 学时 | 课程资源 | 教学方式 |
1 | 汉字与对外汉语教学
| 李华教授 | 2 | 36 | 自编教材: 《汉字与对外汉语教学》,民族出版社,2019年版。 线上资源: 自建教材同步线上课程,智慧树平台《汉字与对外汉语教学》。 | 课程讲授在线课程
|
2 | 中华文化与传播 | 刘晓玲教授 | 2 | 36 | 参考文献:《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线上网络课程 | 课程讲授模拟训练
|
3 | 第二语言习得 | 武和平教授、王晶副教授 | 2 | 36 | 选用教材:赵杨著,《第二语言习得》, 慕课资源:《第二语言习得》(中国大学Mooc) | 课程讲授案例分析
|
4 | 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 | 赵焕改副教授 | 2 | 36 | 选用教材: 《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 常用网站: 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http://difculcase.xmu.edu.cn/
| 案例分析 实战模拟
|
5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 | 武和平教授、李莉副教授 | 4 | 72 | 参考文献:《国际汉语教学设计》,廖建玲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技能教学》吴中伟主编;《外语教学方法与流派》,武和平、武海霞主编 教学案例:《国际汉语课堂教学参考案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汉语语法点教学案例研究》,卢福波编。 | 课程讲授 模拟训练
|
(二)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根据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坚持“四为”方针,严格落实导师立德树人第一责任人职责,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打造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
1.党建引领,建立思想铸魂机制。
通过多种方式,推进教师理论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厚植爱国主义、爱岗敬业情怀,引导教师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规范教师行为,引导大家坚守教师初心,坚定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推动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2.内强素质,建立内外协同机制。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海外研修、中外合作交流,新入职教师系统培训等强有力的举措,不断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和潜能,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育人根基。外部创设良好的从教环境,提振师道尊严,严管与厚爱并重,通过科学的奖优惩戒措施,促进、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3.严格监督,建立科学考核机制。
严格落实《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西北师范大学师德考核实施办法》《西北师范大学预防与处理师德失范行为实施办法》《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察实施细则》,强化立德树人责任,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在人才引进、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评优选先中,严把政治关,加强师德督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落实学院领导听课制度,检查教学方法、信息化技术应用、课堂教学效果、课程思政融入等内容,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综合考虑教学业绩、学生评价、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突出实现考评的科学化、规范化。
(三)学术训练及学术交流情况
1.要求研究生积极聆听专业内各类线上讲座
疫情时期线上交流成为常态,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便利。学院为学生提供学术资源信息,鼓励学生积极聆听专业内各类线上专家讲座,拓宽学术视野,拓展学术思维。
2.定期开展读书活动
以导师组为单位,定期组织研究生开展线下或线上读书活动,汇报近期学习内容或论文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
3.鼓励研究生参加专业内学术会议并汇报论文
2021年4月30日,学生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2021年5月29-30日,学生参加第一届欧洲华文教育学术研讨会;2021年7月9-12日,学生参加第17届国际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四)研究生奖助情况
2021年,本学位点共发放各类研究生奖助学金62.4万元,资助学生总数114人。具体见下表:
项目名称 | 资助类型 | 年度 | 总金额(万元) | 资助学生数 |
国家助学金 | 助学金 | 2021 | 48.60 | 81 |
国家奖学金 | 奖学金 | 2021 | 4.00 | 2 |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 | 奖学金 | 2021 | 0.20 | 1 |
劳动实践奖 | 奖学金 | 2021 | 0.20 | 2 |
学业奖学金 | 奖学金 | 2021 | 9.10 | 25 |
实践之星 | 奖学金 | 2021 | 0.30 | 3 |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本专业学位点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指导,通过开设实践类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在孔院进行国际中文教学志愿服务、在实习基地实训实践、论文选题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等措施,全面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目标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1.在开设课程中凸显思政元素:面向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中华文化与传播》、《中华文化典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等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结合中华文化传播事业的特点,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与爱国情操、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国际公民意识的培养并重,将为社会培养新形势下德智体美兼备的专业人才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
2.聚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类课程、国际汉语志愿服务、专业竞赛、基地实习等途径,强化学生教学实践和文化传播能力。2020-2021年,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的需求,本学位点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建成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训实验室,指导和鼓励学生设计开发国际中文教育语音、汉字、词汇、语法、文化等类型的线上微课,建设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教学案例库、培育参加全国汉语教学微课大赛等的种子作品,也在较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发布,宣传学校、学院、学科特色,使本学位点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实践基地的典范。
3.采用案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广泛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实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职业胜任力。
4.培养学生多语能力:聚焦中文主业,以英语为辅助语言和对象国语言为生存语言,适应海外中文教育语言环境。
中外分类培养: 为中外学生制定“同中有异”的课程方案,满足两类学生不同需求,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互动,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成效:
1. 本学位点研究生在各类专业相关的比赛中成绩出众
本专业学生自主设计开发的项目《西小狮汉字王国》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最佳创新奖”。
本专业学位点硕士生积极参加全国研究生汉语教学微课大赛,2020年获个人赛一、二、三等奖各一项,优秀奖一项,获团体赛二等奖一项、优秀奖五项;2021年提交团体赛和个人赛作品近四十个,正在等待评选结果。
2021年,本学位点研究生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汉教英雄会”中表现突出,获得西北片区“教学之星”称号,并代表西北片区参加全国交流会活动。
2. 学生职业认同感强,积极服务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
2021年,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重新启动汉语教师志愿者外派项目,我院16位同学通过选拔,14位顺利派出。其余研究生分别在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孔子学院、美国波多黎各未来中文学校、悟空中文、Lingoace、唐风汉语、泰国远程中文教学项目等合作单位进行线上教学实习,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
3.学生积极上进,职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较高
2021年,本专业学位点21名研究生考取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同时有16人获得中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书。
4. 学位论文质量较高
2021年,本学位点毕业论文盲审全部过关,省学位办抽检结果全部合格,无学术道德和学术不端行为发生。魏梓秋老师指导的硕士论文《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效能感调查研究》获得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二)教师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关注教师成长,鼓励和支持教师赴国内外一流高校交流访问,提升学术造诣。也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海外孔子学院建设,让专业教师亲身参与海外国际中文教学第一线的工作,锻炼国际中文教学和管理能力。目前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工作、留学经历者占比突出,约占全体教师的近60%。
本学位点专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学位点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国家级教学培训活动,多人次参加世汉学会、教育部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办举行的高级研修班等培训活动。
2021年,本学位点李华教授主持的《汉语国际教育“汉字”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田河教授参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育人链路新模式》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田河教授《武威汉简集释》获第十三届甘肃省优秀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奖;学院教师精心制作的《人文丝路,如意甘肃》系列微课,荣膺由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唐风汉语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全球华文教学微课大赛”最高奖项——团体一等奖。另外,李华教授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优秀指导教师”和甘肃赛区“最佳指导教师”;郑绍婷副教授获教育部诵写讲大赛甘肃赛区朗诵比赛教师组一等奖以及留学生组“优秀指导教师”奖。
(三)科学研究
本学位点教师学科背景多元化,学校有华文教育基地、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别中文教育研究中心、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中亚与东干语言文化研究所等平台资源丰富,学院鼓励教师依托以上平台资源,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展开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国际中文教育、华文教育、文化传播以及历史学、民族学等问题上,也充分注重课程思政建设。2021年,本学位点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1.教研情况
田河教授主持的《“中国概况”系列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获批2021年甘肃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魏梓秋、曹晓东、张颖、张立群老师获学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2.科研情况
1)科研项目
本学位点教师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2021年,本学位点获批省部级项目11项。其中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重点课题1项、教学资源建设项目2项、国别中文教育研究项目3项;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1 项、汉考国际项目1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甘肃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本年度获得科研资助一百二十万。
2)科研论文
2021年,本学位点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29篇,内容聚焦于国际中文教育、二语习得、文化传播等方面。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篇。
3.教研活动组织
1)学位点建立常态化“学术工作坊”
邀请业内专家学者为师生讲授研究方法,共同讨论学术热点问题。
2)实行“导师组”制度
组建由多元学科背景构成的导师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通过导师组会培养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 突出的教学实践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
(四)国际合作交流
为克服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主动作为,持续开展云端国际合作,先后申请了2期教育部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线上项目;中央统战部第2期中华语言文化本科学历班项目获批,采用线上方式进行招生、培养;并与俄罗斯康德波罗的海联邦大学就国际中文教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与我校合作的美国波多黎各未来中文学校获批语合中心“智慧教室”;与老挝、泰国华侨学校就线上教学开展多次洽谈。积极参加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举办的高校国际巡展等活动。
五、社会服务情况
1.积极参与推动国际中文教育
本学位点积极服务国际中文教育和孔子学院建设、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外人文交流,具体情况如下:
1)2021年,杨福亮、周新宸老师作为公派汉语教师赴波黑萨拉热窝孔子学院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工作。
2)参加国际中文教师培训工作
为进一步推进孔子学院建设,提高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学院多位老师为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师进行岗中培训。
3)参加《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面试官工作
本专业李华、杨同军、赵焕改、边思羽老师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主面试官一直参与该考试的面试工作。
4)参与孔子学院科研、教学究相关项目
2021年,我院教师共申请获批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科研和教学项目7项,将在国际中文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及国别中文教育领域做出积极贡献。
2.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积极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
1)2021年9月,本学位点教师申请获批教育部语用司“童语同音”计划幼儿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项目,并于2022年3月顺利完成培训任务,培训效果显著。
2)2021年9月,本学位点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申请获批教育部语用司“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项目,并于2022年3月顺利完成培训任务,培训颇有成效,受到了甘肃省陇南文县参训教师的好评。
3. 加强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对象和相关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加之疫情的影响,线上数字化共享资源的需求加大。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语言教学、实现互动交流与资源共享成为汉语国际教育新的发展方向。2021年,本学位点利用学校、学院平台资源,开发《对外汉语教学法》《汉字与对外汉语教学》《人文丝路 如意甘肃》《中华诗文诵读》等线上课程及系列中文微课,适应国际中文新业态,增强本学位点的专业影响力和辐射力。
4.语料库建设
2021年,本学位点武和平教授团队利用第四代基于网络的语料库建设和分析平台 CQPweb,建立了基于网络的东干语语料库及东干语—汉语双语语料库,实现了东干语语料资源的全球共享,解决了全世界东干语学者普遍面临的语料资源匮乏和不易获取的瓶颈问题;同时,该团队在全球首次完成了基于语料库 “大数据 ”的东干语语言基本信息的精确描述和统计,生成基于语料库词频信息的东干语总词汇表。
六、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学位论文选题与答辩
本学位点论文选题总体上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做到从专业实践应用出发,选题聚焦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教师、教材、教法”三大应用性问题,学位论文形式涵盖了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验等,全部符合专业培养要求。
从应用价值和质量看,本学位点要求所有毕业论文均须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际和现状,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各种现实问题,以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多采用实证考察、问卷调查、数据量化分析等手段开展研究,充分论证,体现出较好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据“中国知网”检索纪录,本专业学位毕业生论文被下载和被引频次较高,具有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成效及行业应用价值。
学位点重视论文评优及抽检环节。坚决把好论文质量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按照校院学位委员会的要求,严格细致做好论文检测、专家盲审、论文抽检等每个环节工作,做到送审前全检测、检测后全盲审,盲审通过方可参加答辩,答辩后根据专家意见再进行修改完善,最终提交至学校。2020-2021年度,学位点论文无抽检不合格情况。
2021年,魏梓秋老师指导的硕士论文《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效能感调查研究》获得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举措
1.存在的不足
一是本学位点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课程与学术前沿、专业发展新形势的结合程度还有待提升,与本学科一流院校比较仍有差距。学位点需顺应新时代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适应教育部倡导的新文科建设需求,使得专业建设紧跟学术前沿,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本学位点教师与国内“双一流”高校同行之间的交流、研讨还不够,在国际国内专业领域的主动参与性不足。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和教学竞赛的面还不过广,主动性还不足。
2.改进的措施
第一,采取引育并举的方式,加大本学位点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鼓励支持更多的年轻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投入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增加海外汉语教学经验,提升科研及教学能力。
第二,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学位点将按照教指委新颁布的课程规范要求,进一步修订课程大纲,补充完善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满足新时代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
第三,一方面鼓励本专业教师克服困难,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的本领域一流学术交流活动,并且主动积极发表成果;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教学竞赛学术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本校和本院也积极争取资源,举办各类线上、线下学术和教学交流活动,为教师和学生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和平台。
第四,招生环节充分考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严把入学关,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倾向于招收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本科专业的毕业生。
第五,加强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尤其是国际中文教育、中华文化的信息化传播能力培养;教育实习多渠道、多途径,通过国际中文线上教学实习、国际组织实习、融媒体机构实习等方式进行,为学生拓宽专业实践及就业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