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正文

清华大学李守奎教授来学院作学术讲座和工作指导

[发布单位: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发布时间:2021-05-31]


527日上午,应西北师范大学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文学院的邀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守奎先生在文科实训楼102学术会议室做了题为“汉字文化阐释——以“福”字为例”的讲座。这次讲座也是西北师范大学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术大讲堂、科学研究院“博雅讲堂”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世界·视界”系列研究生学术月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由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田河教授主持,文学院周玉秀教授、雷黎明教授、洪帅副教授、外国语学院张硕副教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李华教授、杨同军教授以及70余名校内外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李守奎教授从“福”字的文字学含义和文化学含义两部分进行了详细生动的阐述,使参与讲座的师生备受启发。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李守奎教授从文字学角度对“福”字进行了阐释。李教授指出,当下某些“戏说汉字”的作品存在以下问题:“人们对已经正确识读出的古文字还停留在错误的认识上”;“在认错字的基础上,‘福’字的历史演变完全靠不住”;“当前对‘福’字的认识缺少汉字学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李守奎教授还提到:甲骨文中没有“福”字,只有“畐”字,“畐”字见于战国古玺;“福”字最早见于西周早期,是在表意本字“畐”上增加意符,符合形声字产生的规律。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汉字发展的规律不仅体现在字形简化上,还体现在字义的繁化上。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李守奎教授从文化学角度对“福”字进行了阐释。李教授指出:“酉”与“畐”二者都是用来盛放酒类的器皿,在文字方面用字体中部的记号来区别意义,进而引申出“畐”字可以代表“酒”。并且在“畐”字左边加上“示”旁,表达该种酒的用途与古代一系列的“礼神文化”相关。


 李守奎教授强调,在讲解汉字和汉字文化时,我们应该结合考古学、语言学和文字学知识,从深入的学术研究入手,兼备“掌握文字学理论知识”和“通俗的语言表达”两种能力,科学地做好汉字的深度阐释工作;在快餐和碎片化信息文化时代,普及成果时,要接地气但有所选择,传播确切的知识,要做到谨慎选择、准确应用,不能把错误当做知识误导大众。


 讲座最后,李教授与师生进行了精彩的互动,李教授不仅认真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还与国际交流学院的杨同军教授、李华教授和文学院周玉秀教授进行了精彩的学术研讨,气氛活跃,引人入胜。同时,李教授也向与会听众提出了期望,希望未来能够组建团队一起开展汉字阐释这项工作,通过深入细致地学术研究,把科学的汉字知识传播给大众。


 据悉,西北师范大学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将联合清华大学共同开展汉字的科学普及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承和传播工作。本次李守奎教授莅临西北师范大学积极指导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以及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于526日在文学院做了题为“楚简与出文字研究”、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参加了“汉语国际教育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并做指导。


                                         图文:南方、刘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技术支持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