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胜决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在决胜决战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说道:“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为增强党员对脱贫攻坚的认识,尤其是让学生党员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深入农村,切身感受我国脱贫攻坚的成果。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组织各支部党员代表赴礼县雷坝镇蒲陈村开展迎“七一”系列主题党日活动。
支部共建:党建引领脱贫
在党的99岁生日,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师生党员和蒲陈村的党员在兰仓大地上进行了一次刻骨铭心的支部共建活动。蒲陈村现任驻村帮扶干部、西北师范大学王海波同志和牛定炜同志和学院党员一起参加共建活动。首先,西北师范大学的年轻党员们进行了自我介绍,随后由蒲陈村村长为大家介绍在座的各位老党员。在座不仅有1972年、1976年入党的老党员,更有早在60年代就已经入党的老党员。苍苍白发难掩炙热的革命热情和对党的一片赤诚,即使已是高龄,但老党员们在回忆自己成为党员的日子时,脸上满是骄傲与自豪,眼神坚定而有力。
据村长介绍,蒲陈村党龄最小的党员也已35岁,在大学生党员面前也是一位“年轻的老同志”。牛定炜同志随后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面对鲜艳的党旗,隔着不小的年龄差,在座的党员都坚定地举起了右手,铿锵有力地说出入党誓词,一声“永不叛党!”更是将老党员们的对党的忠诚与年轻党员们的一腔热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新老党员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庄重与严肃,“老带新”的场面十分感人。
牛定炜同志作为西北师范大学的驻村干部,向各位党员同志介绍了蒲陈村发展的历程。蒲陈村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从60年代至今,一直是礼县党建工作的先进与典型。这与蒲陈村一代又一代党员的奋斗是分不开的。他深情地说:“习总书记说过:‘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大家一定要支持村两委班子的工作,也一定支持西北师大驻村帮扶队的工作,要凝聚人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脱贫攻坚工作仍要继续,更要再进一步。我们一定要继续将蒲陈村的优良传统发展传承下去,为建设更好的蒲陈而努力!各位党员一定要带头致富,树立好榜样,发挥出党员该有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村子的事情办好,把脱贫攻坚的事业干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随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吕常福同志与郑绍婷同志代表院党委慰问了村里的老党员代表,将学院党委所准备的慰问物品分发至每一位老党员手中,并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座谈会后,年轻党员邀请老党员们进行座谈。一位1986年入党的老党员追忆道:“在以前蒲陈还都是石头路时,真是什么都不方便。现在都铺上了水泥路,车子来来往往,不仅让村民们生活更加便利了,也让村子更多了走出去的期望!”
“娃娃们,作为中共党员,要为党骄傲,也要好好学习呀!知识是人不断前进的动力,只有多读书,才可以为党多献一份力呀!”老党员们叮嘱着年轻党员们。学生党员看似离党建工作很远,但实际上,党建工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希望各学生党员能够像习总书记所说的“扎根”一般。扎根在党中,扎根在基层,扎根在群众中。将每个平凡的、不平凡的日子始终如一,扎根在这些沉默的日子中,为党和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学生党员刘怡平同志发表了自己对党支部共建的所感所想:“在本次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中,我们通过与几位老党员面对面进行座谈,直接感受到了七八十年代老党员们独有的本色和风貌,他们信念坚定、对党赤诚,扎根最基层,踏实工作,服务百姓,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应有的境界和风范。通过这次党支部共建活动,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不但意识上得到加强、党性觉悟得到提高,而且党支部的社会功能也因此得到拓展,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展现和提高。”
学生党员洪娆钰同志也发出感慨:“蒲陈村不仅环境美,更美在奋斗。正如王海波同志所说‘人居环境变美,内生动力更美’,奋斗是我党一直以来的优秀精神。作为一名即将踏入校园的预备教师,如何扎根在平凡日子中奋斗还需要我认真地去思考,去探索。要想真正地做好一名人民教师,需要我们去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向优秀党员学习,在影响他人之前,先提升自己的内在动力。牢记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为党为国家培养人才,不停奋斗,奉献自己。”
麻、辣、香、甜——用“美味”铺就产业富民路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指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西汉水畔、大香山之巅就是自然赠予蒲陈村的厚礼。
西北师范大学帮扶工作队与村委深入调研蒲陈村“一山一水一方人”的具体情况之后,立足本村特色农业资源,确定了以花椒为主、油菜籽为辅、种植业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在中组部“中央和省级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以及西北师范大学帮扶资金等几方合力的共同扶持之下,蒲陈村“产业圆梦车间”——这座集蜂蜜、花椒、菜籽油加工生产为一体的扶贫车间于2020年5月初步建成。
帮扶工作队的两位干部带领大家参观了扶贫车间,详细介绍了农产品的生产流程。扶贫车间设有产品展厅、花椒加工车间、油菜籽加工车间、蜂蜜加工车间、预留生产车间、库房等,这里出产蒲陈味道:“麻“辣”“香”“甜”。“麻”指花椒,花椒生产车间结合机器流水线作业与人工筛选双重把关,机器流水线提高产品质量,人工筛选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其收入。经过两次筛选后的花椒,香味浓郁、颗粒饱满;“辣”为辣椒——爽口而韵味悠长,是蒲陈村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产业,其辣椒育苗产业规模可为周围乡镇提供辣椒幼苗;“香”为菜籽油,利用周边农民生产的油菜籽、生产出纯天然的浓香菜籽油;“甜”指的是土蜂蜜,当地蜜蜂采百花蜜,所产的蜜色泽清透,口感香甜。该扶贫车间投入使用以来,平均年产量达到日加工油菜籽近2000斤,总共带动19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增收。
作为曾经主持甘肃省大学生运动会吉祥物设计的平面设计专家,王海波同志向来考察的党员介绍道:“我们的农产品品质卓越、有口皆碑,不能让它们局限于这座小县城,我们要走出去,扩大销售范围,提高产品影响力,形成蒲陈村自己的品牌。我们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为蒲陈村的农产品设计了全系包装,形成“蒲礼”和“蒲陈珍品”两个系列。这是一份来自“蒲陈村的礼物”,更是象征着蒲陈村走出大山的小世界,向广阔大世界的致敬——“蒲陈,有礼!”
摆脱贫困是极为艰巨的任务,必须尊重规律、讲究科学、对症下药,“精准扶贫”是中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推出的一大创举。扶贫开发贵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扶贫车间立足于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对雷坝镇盛产的菜籽油、土蜂蜜、花椒等农特产品集中采购、统一加工、精心包装、形成品牌,有效提升了农特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户增收创收,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蒲陈村乃至全镇产业积极健康发展。蒲陈村在2014年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393人,贫困发生率为47%。经过六年来的脱贫,2018年已实现整村脱贫。蒲陈村的脱贫成就不仅证明了中国脱贫方略的有效性,而且证明了中国方法的可行性,向世界展示了有效解决贫困问题的宝贵经验,是一本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参考书”。
今年刚转正的学生党员薛芮敏同志感慨道:“我自己家里也是精准扶贫的被帮扶对象,寒假在家期间也见到了脱贫工作的帮扶人,非常羞愧我不是很了解被帮扶的政策和事迹。对此我由衷地感到:‘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死读书,读死书。’就像习总书记所说:‘我们对脱贫攻坚要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要带着感情做这项工作,要真正做到内心向往贫困群众住上新房,穿上新衣,向往贫困群众发家致富,奔上小康,让扶贫攻坚成为党员干部的心中事,心中石。’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多了解周围的实事。要像奋斗在一线的老党员同志们学习,自觉端正思想态度,努力为脱贫攻坚做一些实事。”
“一袋洗衣服粉的蝴蝶效应”: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
作为帮扶队员,同时也是曾经赴萨拉热窝大学孔子学院任教的汉语教师,牛定炜深知文化对于发展的重大作用。帮扶工作队通过举办系列节庆活动凝聚民心:“三八节”组织公益企业收购妇女手工活、“重阳节”为80岁以上老人集体祝寿、“七一”建党节给老党员捐赠理论学习书籍、“十一”国庆节举行升国旗仪式、暑期举办具有蒲陈村当地特色的“花椒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的极大丰富,有力地振奋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有力地凝聚了民心。为发挥蒲陈村“新乡贤”的作用,蒲陈村倡议成立了“蒲陈村发展乡贤咨询委员会”。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激发群众主体作用,凝聚社会资源。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蒲陈村开展了一系列移风易俗、拆危治乱、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通过持续帮扶,蒲陈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硬化路全面入户,三个小组都有文化广场,村民整体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升。为巩固脱贫成效,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倡导文明新风尚,蒲陈村依托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在全村开展了庭院整洁、勤劳致富、移风易俗等项目评选。帮扶干部笑称这是“一袋洗衣粉的蝴蝶效应”。帮扶工作极大地激发了蒲陈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于脱贫攻坚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要我扶贫”变为“我要脱贫”。
推普脱贫:用教育阻断贫苦的代际传递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2018年11月西北师范大学“推普脱贫实验基地”和国家语委“一带一路”推广培训基地(西北中心)“推普脱贫实验基地”在雷坝镇初级中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西北师范大学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为雷坝镇精神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来到雷坝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推普脱贫”暨文化交流活动。雷坝镇中心小学校长王政学说:“西北师范大学在帮扶助推礼县脱贫工作的几年来,始终坚定坚持抚贫先治愚,近年来帮扶礼县发挥了教育文化的优势资源,对雷坝教育从推普脱贫、围棋活动、教师培训、支教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今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带领留学生来访,用中国教育始祖孔子的话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教职工支部吕常福同志说:“今日我们和学生党员一起举行反贫困文化考察体验活动,让他们实地了解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了解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是很有意义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今天哥哥姐姐们给孩子们展示朗诵节目和歌舞,而孩子们的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也向学生党员们展示了中国小学的教育成果和我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扶贫扶智扶志’的成绩。而良好的文化交流互动、互鉴互学,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实践。”
随着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各支部党员代表一起深情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青春万岁》,本次高校与乡村师生的文化交流活动徐徐拉开帷幕。西北师大师生合力倾情演出,雷坝镇中心小学的师生也一齐上阵,朗诵、舞蹈、合唱、武术表演,节目种类繁多,精彩纷呈。雨润心田,孩子们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掌声久久不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此刻在中国的大山深处迸发出强烈的火花、讲述着最美的中国故事!
正如王政学校长所说:“乡镇小学的小舞台,也可以是文化交流的大世界。”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舞台来到了汉水河畔、高山之巅的乡村小学,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的确,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紧密相连!
郑绍婷同志作为西北师范大学驻礼县普通话推广基地负责人之一,对本次座谈会,针对“推普脱贫”方面,也说出了自己这两次挨到蒲陈村进行实地考察与扶贫的所见所想:“在刚开始进行‘推普脱贫’工作时,会发现在蒲陈村里,大部分人都不会说普通话。我们在与礼县政府与各村两委班子的商量下,成立了‘推普实验基地’。通过从小培养学生开口说普通话,定期为教师培训普通话以及开设扶贫夜校给村民们进行教学,让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镇都形成说普通话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这次最明显的变化则是小学里已经形成了说普通话的习惯,大家也说得很好,说明推普工作已经迈出了坚定的一大步。推普是国家政策,也是大山孩子走出大山的一个方法,更是让百姓们融入社会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