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报道-正文

【北京晚报】西北师大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扎米拉的中国情结

[发布单位: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发布时间:2015-11-12]


    

 

      原标题:从丝路那头走来 千里求学立志做文化新“传者”  留学生扎米拉的中国情结

土库曼斯坦,因为“汗血宝马”而为古代中国人所知晓。从汉朝起,丝绸之路就把中国和土库曼斯坦联系在一起。如今,中国和土库曼斯坦之间有了天然气管道筑成的“新丝绸之路”。日前,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兰州市委外宣办主办,兰州晚报承办的“一带一路”媒体采访活动中,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土库曼斯坦年轻人来到中国留学,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

来中国学习汉语

 30岁的扎米拉来自土库曼斯坦,在西北师范大学读研一。由于国内缺少汉语的学习环境,学了5年汉语的她便来到中国进修。
       扎米拉的家乡叫做土库曼纳巴德,是土库曼斯坦的第二大城市。土库曼纳巴德旧称“查尔朱”,是丝绸之路古道上的一座重要城市。据《西域图志》记载,当时的查尔朱被称作“穆国”,在丝绸古道南、北、中三条主要线路上,是中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无论是从敦煌出发去波斯,还是从波斯去敦煌,都要经过这里。如今,扎米拉便是从这里一路向东,到了丝路的另一边。
       在土库曼斯坦,学习汉语的热潮刚刚开始。2009年12月,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然气管道——“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投产,这条管道就成为连接中国和中亚的“新丝绸之路”。这条管道的起点,就在土库曼纳巴德。两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需要大量懂中文的人才,也就在这个时候,扎米拉选择了学习汉语。
       “汉语最吸引我的是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像画一样,很有意思。”中国的文化一下子就深深吸引了扎米拉,2014年,她通过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来到中国留学,开始了在兰州的研究生生活。

在兰州感受亲切

 在兰州,扎米拉的生活非常充实。早上7点多起床之后,一直要学到晚上10点钟。“我们有语言课、文化课,还要学习书法和写作。”扎米拉拿出她的《发展汉语》课本,上面不但有用荧光笔画的记号,还做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当问起扎米拉为何如此用功,她幽默地回答:“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社会是另外一所大学。寒暑假和周末,扎米拉会来到兰州西关十字的“马大胡子”民族餐厅实习。“马大胡子”是兰州市的留学生实习基地。在这里,她的口语水平进步飞快。“餐厅也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从这里能够了解到中国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扎米拉在“马大胡子”做迎宾员,她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很多客人都很惊讶:“店里还有外国服务员?”有时,扎米拉也会感到惊讶:“一些上了岁数的兰州市民听说我来自土库曼斯坦,就用俄语和我交流,这种感觉太亲切了!”起初,她曾担心中国的风俗不同,饮食吃不惯,可来到兰州发现,这里的人民热情善良,很多食物和土库曼斯坦非常接近。
       其实,中土两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八百多年前。中国的撒拉族,被称作“中国的土库曼人”,两个民族同源。传说在过去,撒拉尔首领嘎勒莽、阿哈莽率领族人怀揣《古兰经》、牵着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和土穿越茫茫沙漠,终于在中国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接合部停下脚步,经过与当地藏族、回族、保安族和汉族等多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了撒拉族。
       对于中国的撒拉族,扎米拉只是曾经在土库曼斯坦的博物馆里了解过。来中国前,她也充满了好奇:“中国的土库曼人”长什么样子呢?巧合的是,“马大胡子”董事长韩国军,正是一位撒拉族企业家。
       热情的韩国军邀请扎米拉和其他留学生到他的家乡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做客。提到这段经历,扎米拉格外兴奋。她发现,撒拉族民歌“花儿”中,居然有一些古代土库曼语的词汇。撒拉族有一种能用嘴含着演奏的乐器,叫做“口弦”,土库曼斯坦也有。虽然相貌不同,语言也有了差异,但在这里,扎米拉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通过这次“寻亲”之行,扎米拉对中国的亲切感更深了。

回家乡愿作纽带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让学习汉语的扎米拉非常振奋。扎米拉说,土库曼斯坦有很多城市都和古丝绸之路有着渊源。除了她的家乡土库曼纳巴德之外,土库曼斯坦第四大城市马雷市也是当年丝绸之路商队经过、休息的地方。正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马雷从最开始的一片小绿洲,发展成为了今天的大城市。时至今日,马雷还有古城的遗迹。
       扎米拉说,她希望自己的所学能够为两国交流出一份力。毕业后,她将会回到土库曼斯坦。和其他同学不同,她选择在当地的中央电视台担任翻译工作。说起为什么这样选择,她说:“这是两个国家互相了解的窗口。”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 王琪鹏 2015.11.11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技术支持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